求之以魚不如求之以漁。與其常常問人入門買哪個牌子和型號,我們不如先瞭解器具的用途和特性。以下是購買一件器具前,按次序問問自己的問題:
- 自己喜歡喝手沖(Hand drip/Pour over)還是義大利濃縮咖啡(Espresso)
- 初期投資成本
- 放置空間
- 規格、品種
- 外觀
自己喜歡喝「手沖」還是「濃縮咖啡」
「濃縮咖啡」還是「手沖」的器材,兩者使用到的大部份都不同。即使有些磨豆機標榜自己都「濃縮咖啡」和「手沖」適用,但表現還是不及專用的磨豆機。
初期投資成本
如果只是入門,切忌奢求一步到位。如果只是一頭熱,隨時會放棄的話,真的不必投資太大。其次,器材日新月異,今日入門時候的「最新」和他日的「最新、最好」肯定大不同。至於成本(2020年計),以下是一些簡單分配:
手沖器材成本
HKD 500-1000一定可以買齊手沖入門器具。當中重點是磨豆機,應該分配起碼一半的預算在其中。
- HKD 1000 以下:60%(手動)磨豆機、40% 其他器材
- HKD 2000 以下:70%(手動/電動)磨豆機、30% 其他器材
義大利濃縮咖啡器材成本
濃縮咖啡入門大約要有HKD 8000-10000 左右的預算。
- HKD 8000 左右:70% 磨豆機、25%咖啡機、5%其他器材
- HKD 15000 以下:預留60%左右給磨豆機、35%咖啡機、3%其他器材
- HKD 20000 以上:預留55%左右給磨豆機、43%咖啡機、2%其他器材
放置空間
手沖器具通常佔較少空間。大概一個中型抽屜就可以容納全套用具。其中手沖壺所佔空間最大,而且要主叫不要碰壞壺嘴。
濃縮咖啡器具中咖啡機和磨豆機的體積都比較大。此外,要留意存放空間的高度,因為濃縮咖啡磨豆機的設計是垂直的,裝上豆倉後會高很多。
深度也必須留意。濃縮咖啡機正面不是很大但有一定深度。機身後面最好留有散熱空間。水缸型通常從上面或者後面入水,也必須預留一定空間。橫向則要有空間打奶,如果打奶的位置太貼牆角,打奶時會變得不夠靈活。當然也要留意有其他地方壓粉和掃粉等等。
最後就是水電供應。要留心咖啡機和磨豆機的電線比家用風扇的更短,要考慮放置的地點附近有沒有電插座,還是要拉線。如果要安裝上水、逆滲透濾水等,更加要事前設計好來去水路線和預留濾水器空間。
其他器材例如廢粉盒、拉花奶杯都頗佔空間的。
規格、品種
規格、品種所有的器材和規格必先依次考慮均勻、可控、方便三個點。選購磨豆機的要點,會包括在「手沖器具」的部分,玩義大利濃縮咖啡的也應該按同樣條件考慮。
手沖器具的規格
以下的器具,越重要的排在最上面。尤其在成本限制底下,更必先考慮排序在上的項目。
- 磨豆機
- 電子秤
- 濾杯和濾紙
- 手沖壺
- 最好配備:溫度計、計時器
- 非必要:分享壺、篩粉器(聞香杯)
磨豆機
手動磨豆機如果不是一次過沖十杯,亦不介意手部運動,可以選擇手磨。市面的手磨都是錐刀。磨芯材質不建議陶瓷刀。陶瓷「可洗」的功能,不會令咖啡更好美味,但易崩的特性會嚴重影響咖啡味道。金屬磨芯優點是刀鋒歷久常新,對咖啡來說這是必須的。至於是否鈦金屬或者鈦鍍膜,影響不會太大,畢竟不是大量磨豆。大量磨豆或者商業用的話應該用電動磨豆機。刀片砍削型的攪拌機不是用磨的原理出粉,粉的大小和形狀不一會影響咖啡的風味,千萬不要買。預算不足的話,應該退而求其次買手動磨豆機。
出粉效果也是要考慮的事。網上有很多磨豆機的評測報告。不同的手磨,出粉都有均勻不均勻之分,以均勻細粉少爲上。均勻程度和咖啡粉形態就是磨芯和穩定結構的表現。
細粉會令咖啡苦澀、雜。但是有時候細粉也賦予咖啡些許風味,如果細粉過少,味道就會很寡、很單調。選擇如何就要看口味。
粉粒形態上有人喜歡顆粒狀、有人喜歡片狀,同樣風味亦略有不同,需要自己衡量。
之後可以看看磨豆機的穩定結構,穩定的轉動可以令咖啡粉的大小更平均。手磨會較容易觀察,其中一個重點是彈弓,原理和汽車的懸掛系統一樣,可以作垂直施力的緩衝。水平緩衝方面就是看軸承。有些手磨配有雙彈弓,會比單彈弓好。市面有雙軸承、三軸承,理論上三軸承較穩定,但亦要看所謂「第三軸承」的位置是否真的能發揮功用。
粗幼的最大最小值以及區間都會令沖咖啡更有樂趣。有些磨豆機有無間斷調整粗幼度;使用時動作要更精準,並且要常常檢查有沒有走位。我們還要留意區間精度。例如甲磨是 0.1>0.5>1.0,乙磨是 0.1>0.3>0.5>0.7>0.9>1.1,這情況下是乙磨比較好。
手磨要留意粉杯大小,按照一份300毫升咖啡,粉杯就要能盛20克左右。(Double shot espresso 用粉在 14 克到 25 克,看口味而定。)金屬粉杯會有靜電問題,令咖啡粉結塊,所以有些磨會標榜防靜電粉杯。(要防靜電可以利用濕水祕技解決)
大直徑刀盤、長手柄和曲柄設計都較省力。最後留意可以留意體積、重量、握手位置的手感和曲柄的摺疊設計等。
電動磨豆機刀盤大磨得快,但佔空間。有預算的,按照咖啡迷的說法,應該買平刀,出啡風味會更飽滿。錐刀會單調一些。必須留意某些平價平刀,效果比錐刀更差。鬼齒刀盤的咖啡風味見仁見智。有人吹捧,有人嗤之以鼻。鬼齒電動很多來自臺灣、日本都是使用110伏特,必須留意。在香港用,要改機或配搭變壓器。同時清掃電磨的步驟,也較手磨複雜,要有心理準備。
電子秤
電子秤需要量度到小數點後一位。爲什麼?秤豆通常15-30克,如果電子秤只能量個位數,1 克之差已經是 3-6% 的偏差。
量度反應要快,能即時反映沖水的體積,在手沖的環境下慢一秒可能已經多沖 5 毫升咖啡,濃縮咖啡一秒就是 2克,破壞了原來計劃的水粉比例。帶計時功能只是錦上添花,入門不是必須。
濾杯和濾紙
濾杯 V60、Kalita/Melitta(梯形/蛋糕杯)、KONO 、CHEMAX 的風味略有不同。建議由V60、梯形或者蛋糕杯入門。因爲教學資源較多,而且經得起歷史驗證。KONO 也是大宗,不過手勢要求很高,不適合入門。另外,CHEMAX 的濾紙貴,也不容易買到,沖泡成本比前面的要高。
濾杯材質以陶瓷最佳、玻璃次之,原因是保溫。塑膠其實不差,夠便宜,臨沖泡前可以用熱水沖數次暖暖濾杯,順便洗去濾紙味道。金屬濾杯省下濾紙,沖出來的咖啡略有金屬味、富有油脂、口感厚重(顆粒感),這些要都留意。(瑞士金濾杯和一般金屬濾杯不同設計,另作別論)
出水口徑數量和大小會影響流速。杯內的肋會影響流動方向(至於是否非常大的影響,我覺得有些少疑問)。這些都可以等以後添置新器具時慢慢研究,絕對不是此刻的關鍵因素。
濾紙梯形濾紙較平,容易買,普通超級市場和$12蚊店都有。錐形濾紙較貴,沒有梯形濾紙易買。高級超級市場賣的多數是 HARIO 牌。部分咖啡店有 KONO 牌。蛋糕紙通常要到咖啡店買。手沖應該養成洗紙習慣,洗過之後白紙和啡色紙其實分別不大。
現在講求花巧外觀的摺紙杯、花花、彈弓等等,是否容易摸索到沖泡竅門是個問號,或者只是宣傳伎倆。建議先掌握大宗沖泡法,瞭解沖泡原理再玩其他。
手沖壺
手沖壺以嘴細、保溫爲優先考慮。容量最好起碼 600 毫升。水越多,壺內溫度越穩定。而且沖泡尾段不會因爲水量不足引起空氣對流問題而令出水不穩。出水口最好垂直,之後看壺內。壺身壺頸的接駁口如果有多孔擋片的設計,會更容易控制水流。電子溫控壺可以等以後再買。
其他
沖泡溫度相差攝氏兩度,連外行人的舌頭都能嚐到當中的分別,所以最好配備溫度計。至於計時器可以用智能電話代替。
濃縮咖啡器具的規格
同樣必先考慮排序在上的項目。
- 磨豆機
- 咖啡機(連手把、粉杯、粉錘)
- 電子秤
- 拉花杯(如果要做奶啡)
- 非必要:佈粉器、壓粉時用的軟膠墊、廢粉盒、shot glass、拉花針、巧克力粉拓片
磨豆機
平價(HKD10000以下)考慮錐刀,儘量避免平價平刀。揀磨豆機重點是出粉平均。有些磨豆機公司會公開貴價機器的出粉狀態的分佈圖,可以參考。刀盤大,磨得快,摩擦溫度低(家用不是不間斷使用,其實可以不理溫度問題),但是大刀盤的機佔位大。商業用也要留意豆倉大小,大容量可以減少經常補充的動作。
出粉方式有 Doser 和 Doserless/On Demand 兩種。
Doser 解決部分結粉問題,亦方便不斷要出啡的環境。粉首先到 Doser 內,使用者可以慢慢按需要調整由 Doser 落粉到粉籃的速度和角度能手動控制,不過就要不斷拉動 Doser 的出粉桿。此外在 Doser 內的舊粉會散失味道。事後,還要多清潔一個部件。
On Demand 型,有靜電結粉問題。部份電磨出粉時,會噴到到處都是咖啡粉。由於是直接落到粉籃馬上使用,減少舊粉失味問題。
無論是什麼出粉方式,最好有「手動啓動出粉」、「定量出粉」的功能。「定時」作用不大,因為磨固定重量但不同類型的豆,所需時間不大一樣。
咖啡機
咖啡機最大的誤區就是壓力。機身和說明書上寫的15、16bar 參考價值有限,因爲這個是水泵的輸出壓力。沖泡濃縮咖啡的最佳壓力是 9bar,這是咖啡表面應該受的壓力,和水泵輸出無關。除非是貴價咖啡機或者經過改裝在沖煮頭加裝壓力計,否則很難知道每臺機咖啡表面的受力所以不如忽略它。
作爲用家,內裏的結構怎樣其實沒有太大意思。挑選原則還是以均勻、可控、方便三個爲主。
一般來講,受限價錢,水泵其實近乎不可任意選。平價咖啡機會用震動泵,缺點是比較吵耳、壽命短。貴價會用輸出壓力比較平均、較安靜的旋轉泵(Rotatory Pump)。機器最好配備雙水煲或者雙 Heat Block、PID 控制,以免失溫。
如果咖啡機容許微調溫度和壓力就更好。入門機未必有。按鈕要有「手動沖煮/停止」,避免只有「一杯」、「兩杯」按鈕的咖啡機。有預浸(Pre-infusion)和清潔模式也很重要。預算足夠的話可以買具備 Pressure Profiling 功能的機器。
用家來講,按需要購買接水式或水缸式。水缸要有一定容量,否則沖到一半不夠水或蒸氣,臨急入水後又要等加熱。可以獨立拿出來的水缸方便清洗。
粉籃最好不要加壓籃。開底手柄可以讓人看到出啡情況,入門階段不需要。但有一片 Backflush Blank 墊片可以幫助沖洗沖煮頭。再次重申,磨豆機比咖啡機重要。基本上以
18克 + 20秒 + 20毫升(double shot 單邊)+ 咖啡美味 + 成色均勻漂亮
爲準則。入門咖啡機其實不易做到,關鍵還是磨豆機。有些機沖泡時間可能久一點,或者要用到 20 克粉才達致咖啡美味+漂亮,這樣也無需介意,畢竟咖啡美味+成色均勻才是重點。
電子秤、計時器
同手沖部分
拉花杯
現在新出的斜口會比較易上手。
外觀
不贅
1 Pingback